2018国考申论文章论证方法:寻找内在联系 利用材料素材_国家公务员考试_中公教育网公务员考试_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_国考报名/职位/成绩_国考公务员面试培训_中公教育官网

2023-04-23 10:32:45

纵览近年来国考申论考试的文章写作,不难发现,难度提升还是比较大的,这种难度倒不在于论点的捉摸不透,容易跑题偏题,而在于材料内容和文章论点之间的分裂,因为从表面来看,材料主题和文章主题之间,存在着很大的差距,似乎从材料中选取素材去论证文章,变得颇为困难。再加上很多考生自身素材积累十分有限,导致文章论证的过程中缺乏支撑观点的足够论据,观点论证的展开举步维艰。中公教育专家在此进行详细分析。

这其中的变化和看似“不合理”的安排,背后其实是命题人煞费苦心的考量。我们一定要参透命题人的出题意图,和国考考试的基本原则,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这种现象。试想,每年参加国考的考生,由于专业的不同,自身经历的不同,自身素质的差别,很难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。尤其是以论证分析为主要考察内容的申论作文,文科考生,甚至是中文专业的考生,必然占着巨大的优势,而理工科的考生,却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困难。这样的话,国考的公平性难免大打折扣。那么如何人为地弥合不同专业考生之间地巨大差距呢,通过小题我们发现命题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通过给定资料,考察考生对资料的把握,自身积累知识要求的弱化,就将不同专业之间的分野无限缩小。那么作文是否也是如此呢,答案是肯定的。作文作为整个题目体系中的一道题,而且是最后一道题,肯定是对整个材料的高度概括,因此,作文的写作,必然是来自于材料的理解,以及适度的引申。

这样的话,怎样解释近年来材料内容和文章主题之间的差距呢。以2017年副省文章为例。文章要求以“以水为师”为题作文,但是材料中除了两则之外,更多的是在强调水系的治理等偏向于生态建设的内容。看似差距巨大。但是正如我们前面分析到的,文章应该是对整篇材料的高度概括,这样才能将考察重点定位到材料的理解,而不是考生自身素材积累的广度。有了这个前提,我们在作文素材的选择上,针对性就很强了:即在文章主题和材料内容之间建立联系。下面我们以2017年国考副省作文为例,进行深入分析。

我们通过对题干的理解和“以水为师”这个命题出处段落的分析,得出这篇文章的总分论点,即师从善动之水可以仁智兼备,既可以让我们提高智慧,又可以让我们具备至仁大爱。通过材料的进一步分析,我们发现“善动之水”的“智慧”主要体现在万物皆变的存在论。而“善动之水”的“仁爱”,体现在其滋养万物而不争的无私,中庸等。接下来我们对材料进行分析。发现材料花了很大篇幅在讲“水系建设”以及“水生态+扶贫”。那么它如何和分论点联系起来呢。所谓水的“智慧”,在于万物皆变,因此我们要以变通的思想去面对世间万物,即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理念,才能应对“万物皆变”的世界运行规律。而分析材料不难发现,无论是水系建设还是“水生态+扶贫”,都是积极改进原有思路,所提出的创新型的生态建设即民生建设措施,这不就体现出在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本质之后,讲创新变通的理念体现在社会治理中吗。另一个分论点,师从善动之水可以益仁,这种至仁大爱,不就体现在生态建设中,对“城市水系”的尊重,对生态环境的尊重,对大自然的尊重,由此得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吗。由此可见,材料中的内容,和作文的观点是密不可分的,至少是存在联系的。

中公教育专家认为,文章的论据来源可以是自身的积累和发挥,但是对于自身积累有限,文字表达能力较弱的考生来说,想办法建立论点和材料内容的关系,利用材料中的素材进行论证,不失为一个稳妥、便捷、保险的做法。

更多文章

友情链接